县政府网站 | 市政府网站 实时天气: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41-3106199 - 邮箱:2792631559@qq.com)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新闻 - 详细

【甘快看】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丨万里长城西起 丝路雄关新姿

日期:2024/3/25 字号:[大][中][小] 视力保护色: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丨万里长城西起 丝路雄关新姿

王金雪 黄帆 高翔 王文嘉
2024年03月25日15:58 |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小字号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历经650多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气势磅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

201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习近平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象征。只有让长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才能让古老的长城真正“活起来 ”。

讲好故事 护好长城 我家就在长城边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民族自信的底气。居住在嘉峪关关城脚下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长城故事,守护巍巍长城。

“2002年,我就与嘉峪关结缘了。每次讲解都能看到游客眼中闪烁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我也深感自豪。”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深情地说。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正在给游客讲解。人民网记者 黄帆摄

如今,已离开讲解岗位7年之久的张晓燕在从事文物安全等本职工作之余,还是会利用闲暇时间为游客讲解长城历史文化。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去好好保护。我想把长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长城文化发扬光大。”张晓燕说。

长城文化不仅要用心去讲,更要用行动去“丈量”。

马利宝住在嘉峪关市新城镇长城村,是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魏晋墓保护研究所的一位“业余文保员”。每天清晨,马利宝都会背着手,沿着长城脚下的小路慢慢踱步,目光时刻在城墙上流连。

“我们村里的长城已经被铁栅栏围起来进行保护了,这一举措得到了全体村民的理解和积极支持。只要路过,我就会看看有没有垮塌的情况,如果发现问题会马上向研究所报告。”生在长城下,长在长城村,对马利宝而言,这是他的骄傲,守护长城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魏晋墓保护研究所共有6位像马利宝一样的“业余文保员”。他们与研究所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一旦发现问题,只需在微信群里简单通报,便能迅速召集到专业文保人员前来处理。在繁忙的集市日,这些业余文保员还会化身为宣传使者,向过往的村民和游客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升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常态监管 科技保护 守牢长城安全底线

“这是我第一次到嘉峪关城楼参观,建筑非常雄伟。第一感觉、第一印象都特别好。”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游客张先生登上嘉峪关关城城楼后感慨“‘天下第一雄关’果然名不虚传”。

感慨的同时,张先生也向讲解员提出了心中的疑惑:“相比其他地方的文物保护工作,嘉峪关关城的保护是不是有什么秘笈?”

对于这个问题,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顶着凛冽的寒风,该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的几名工作人员行走在城墙上,使用无人机和手持式监测设备进行巡检:“我们今天去暗壁三段,去看看病害有没有新的情况。”

长城保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利用监测设备进行巡检。人民网记者 黄帆摄

嘉峪关境内长城主要是夯土墙体,保护有难度,在风沙、雨水、冻融和急剧温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主导下,长城存在表面风化、片状剥离、坍塌、酥碱、裂隙发育、基础掏蚀凹进等病害。

“鉴于长城保护方面人为因素破坏逐年减少,自然因素破坏成为最大问题的实际情况,我们的长城保护工作已由抢救性保护逐步转为预防性保护为主。”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介绍,从设置界桩、隔离网,到安装压力计、风速仪,嘉峪关长城保护也用上了高科技手段。

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长城保护方式从“看守保护”不断向“科技保护”转变后,嘉峪关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更加明晰精准。

“有了‘黑科技’助力,不仅有效避免了人工采集数据的误差,还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借助科技设备采集的各项数据,经过分析研判病害成因、发展趋势等,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维护措施,及时进行有效保护和修缮。”张斌说,目前还建立了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责任清单以及完善的田野文物档案,文物保护工程和文化项目正有力有序推进。

如今,运用现代监测技术对长城、关堡、烽火台开展三维扫描作业、赋存环境监测等工作,实时监测长城墙体变化以及周围环境因素,嘉峪关文物保护部门已创建了“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模式,为预防新病害、找出老病因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旅融合 活化利用 古长城焕发新活力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文化发展的征程上,嘉峪关吸收着古老中华文脉的同时,也在创新发展。

在嘉峪关关城内,一位身穿铠甲、战靴,留着大胡子的西北汉子正在为游客演绎古时通关签发“关照”的场景。

“来者何人?报上名来。”

“这位明州学士,你到西域有何贵干?”

通过“古言古语”的“通关话术”以及书写、宣读、发给加盖公章的“通关文牒”,这位名叫李森的嘉峪关“关长”为众多游客还原了古代嘉峪关商旅使者往来的审核查验工作,也让游客们对守关将军的形象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我希望来嘉峪关城楼参观的游客能了解更多关于嘉峪关的历史和文化,而不是仅仅冲着一张‘关照’或跟我合影打卡、发短视频而来。”李森说,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会说话”,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和支持。

嘉峪关关城。嘉峪关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做好“丝路长城+”这篇大文章,是嘉峪关市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有效路径。

“我们借助文旅融合的新契机,整合特色资源要素,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全域旅游品质。长城作为其重要打卡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览。”嘉峪关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嘉峪关关城景区共接待游客281.34万人次,同比增长556%,较历史接待人次最高的2019年增长63%。

为推动文旅市场潜能不断释放,嘉峪关市争取专项资金,推动非遗传承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设计开发3大系列17个主题200余款文创产品,推出10余条主题旅游线路,掀起“我到嘉峪关修长城”研学热潮,推动文旅产业升级,推动旅游人数、收入倍增。

嘉峪关市还以“长城文化”为龙头,融合“丝路文化”“魏晋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先后编辑出版了《嘉峪关筑城史》《我在嘉峪关修文物》等10余种专著,完成《长城精神研究》等省级课题10余个,通过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拍摄纪录片、创作歌曲舞蹈,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到嘉峪关解读和阐释长城文化等活动,多角度、全方位挖掘长城历史文化价值,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天下第一雄关”的品牌更加响亮。

2020年,嘉峪关市成功跻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入选地级市;2023年,国内首个以长城为主题的马拉松赛事在嘉峪关鸣枪开赛;同年,嘉峪关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站在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无数“守关人”倾心守护,积极做好活态传承与活化利用,让长城文化可观、可感、可用,古长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未来,嘉峪关市将立足守住长城文化精神根脉,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以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推荐给好友阅读】 【关闭本页】 【打印本稿】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8-2020 临潭宣传网 www.ltxcw.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160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辩率
网络谣言举报电话:(0941)8218089 举报网站:http://www.gsjubao.cn 举报邮箱:xs8218089@163.com
主办:临潭县委宣传部 陇ICP备2022000032号甘公网安备 62302102000112号